我公司拥有所有研究报告产品的著作权,我们从未通过任何第三方平台代理销售或授权其开展业务咨询。当您购买报告或咨询业务时,请认准“博研咨询”,及官方网站市场调研在线(www.cninfo360.com)。若要进行引用、刊发,需要获得博研咨询的正式授权。
- 报告目录
- 研究方法
快速换模系统(SMED,SingleMinuteExchangeofDie)是一种旨在显著缩短生产设备更换模具或调整工序时间的管理技术和操作方法。通过将换模过程分为内部换模(机器停机时进行)和外部换模(机器运行时进行),并优化流程,企业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切换,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库存积压并增强柔性制造能力。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精益化方向转型,快速换模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逐渐普及。作为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快速换模系统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塑料加工、金属加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快速换模系统的市场规模达到约1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市场需求端来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由传统大批量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转变过程中,这为快速换模系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高增长行业中,企业对生产线灵活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动了快速换模技术的渗透率持续上升。例如,在汽车行业,快速换模系统的应用比例已从2023年的45%提升至2024年的58%;而在塑料加工行业,这一比例也达到了42%。供给端方面,国内快速换模系统供应商数量稳步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市场上既有国际知名品牌如德国博世力士乐(BoschRexroth)、日本发那科(FANUC)等占据高端市场,也有本土企业如广州明珞装备、苏州智翔自动化等在中低端市场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化率正在逐步提高,2024年数国产快速换模系统的市场份额已从2023年的35%增长至41%。这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以及本土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行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中小企业对快速换模系统的认知不足,导致其普及速度相对较慢。部分企业的成本敏感性较高,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但性能有限的产品,这可能影响整体实施效果。尽管快速换模系统的硬件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在软件集成与数据分析方面的配套能力仍有待加强。展望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18%。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能制造战略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对高效生产工具的需求;“双碳”目标下,绿色制造成为趋势,快速换模系统因其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品率而受到青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将赋予快速换模系统更多功能,例如实时监控、预测维护等,从而提升其附加值。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将成为未来布局的重点。快速换模系统的主要需求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但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这些区域的潜在市场不容忽视。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和培训计划,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快速换模技术。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创新活跃。尽管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凭借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该行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将在推动中国制造向高质量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博研咨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快速换模系统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快速换模系统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快速换模系统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快速换模系统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快速换模系统的定义及用途
一、快速换模系统的基本定义
二、快速换模系统的主要用途、应用场景
第二节 快速换模系统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磁性快速换模系统
二、液压快速换模系统
三、其他
第三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情况
一、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二、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周期
三、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所处阶段
第四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传统商业模式
一、生产模式
二、采购模式
三、销售模式
第二章中国快速换模系统产业政策环境
第一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监管管理体制
第二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政策解析
一、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主要政策汇总
二、快速换模系统行业重点政策及影响
三、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未来政策导向及趋势
第三章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调查
第一节 全球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一、全球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现状
二、2020-2025年全球快速换模系统市场规模及增速
三、全球快速换模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市场结构占比
第二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一、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现状
二、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市场规模及增速
第三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一、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市场份额
二、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区域竞争格局、市场份额
三、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四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二、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中国快速换模系统所属行业进出口市场调查
第一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进出口市场现状
一、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出口制度
二、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出口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口市场调查
一、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口数量变化分析
二、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口金额变化分析
三、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口来源地区分析
四、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口价格变动分析
第三节 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出口市场调查
一、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出口数量变化分析
二、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出口金额变化分析
三、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出口目的地区分析
四、2020-2025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出口价格变动分析
第四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进出口市场特征总结
第五章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产业链结构研究
第一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一、产业链结构图
二、上下游产业链关联性
第二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主要上游产业发展分析
一、上游产业链主要环节
二、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主要中游产业发展分析
一、中游产业链主要环节
二、中游产业发展现状
第四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主要下游产业发展分析
一、下游产业链主要领域
二、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第六章供给端——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产品市场调查
第一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产品市场调查
第二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营销策略分析
第三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产品销售市场调查总结
第七章需求端——快速换模系统行业细分应用领域调查
第一节 注塑机领域
一、应用场景及应用现状
二、2020-2025年细分领域应用规模及增速
三、主要厂商分布
四、应用趋势分析
五、应用前景分析
第二节 压力机领域
一、应用场景及应用现状
二、2020-2025年细分领域应用规模及增速
三、主要厂商分布
四、应用趋势分析
五、应用前景分析
第三节 锻造机领域
一、应用场景及应用现状
二、2020-2025年细分领域应用规模及增速
三、主要厂商分布
四、应用趋势分析
五、应用前景分析
第八章中国快速换模系统所属行业财务状况调查
第一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经济规模
第二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所属行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所属行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第四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所属行业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第五节 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第九章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重点企业推荐
第一节 苏州艾克顿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分析
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
四、公司发展规划分析
第二节 苏州格莱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分析
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
四、公司发展规划分析
第三节 上海松科快换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分析
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
四、公司发展规划分析
第十章2025-2031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产业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预测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市场特点总结
二、市场主要变化方向
第二节 2025-2031年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一、2025-2031年全球快速换模系统市场容量预测
二、2025-2031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市场容量预测
三、2025-2031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细分市场结构预测
第三节 2025-2031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产业发展前景与趋势
一、快速换模系统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二、快速换模系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2025-2031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 2025-2031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快速换模系统行业区域投资潜力分析
二、与产业链相关的投资机会分析
第二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投资建议
一、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二、行业投资方向建议
三、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第三节 快速换模系统行业风险分析
一、宏观经济风险分析
二、市场竞争风险分析
三、产业政策风险分析
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五、其他风险因素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