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市场调研在线

您的位置: 首页 > 调研报告 > 环保绿化 >

2024-203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环保绿化
分享:
复制链接

2024-203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2017-2021 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 正文目录 ] 网上阅读: http://www.cninfo360.com/ 24 小时咨询电话: 18811791343 (微信) 010-62665210 第 1 章 碳交易相关概念及市场结构分析 1.1 碳排放交易的定义和分类 1.1.1 碳排放交易的内涵 1.1.2 碳排放...

  • 762988
  • 博研咨询&市场调研在线网了解机构实力
  • 010-62665210、010-62664210、18811791343、400-186-9919
  • service@cninfo360.com

我公司拥有所有研究报告产品的著作权,我们从未通过任何第三方平台代理销售或授权其开展业务咨询。当您购买报告或咨询业务时,请认准“博研咨询”,及官方网站市场调研在线(www.cninfo360.com)。若要进行引用、刊发,需要获得博研咨询的正式授权。

  • 报告目录
  • 研究方法
报告简介
2017-2021 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 正文目录 ] 网上阅读: http://www.cninfo360.com/ 24 小时咨询电话: 18811791343 (微信) 010-62665210 第 1 章 碳交易相关概念及市场结构分析 1.1 碳排放交易的定义和分类 1.1.1 碳排放交易的内涵 1.1.2 碳排放
报告目录

2019-2024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www.cninfo360.com/

24小时咨询电话:18811791343(微信)010-62665210  

1  碳交易相关概念及市场结构分析1.1 碳排放交易的定义和分类1.1.1 碳排放交易的内涵1.1.2 碳排放交易的分类1.1.3 碳排放交易的品种1.2 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分析1.2.1 碳交易市场总体结构1.2.2 配额碳交易市场结构1.2.3 自愿碳交易市场结构1.2.4 碳排放交易的主体对象1.3 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1.3.1 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1.3.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行性 2  2013-2016年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分析2.1 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市场2.1.1 《京都议定书》简介2.1.2 《京都议定书》修正案2.1.3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1.4 核证减排量突破10亿2.1.5 2016年有望达成新协议2.2 全球碳交易市场综述2.2.1 发展阶段2.2.2 市场特征2.2.3 交易规模2.2.4 供需态势2.2.5 价格分析2.2.6 市场进展2.3 主要碳排放交易体系2.3.1 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EUETS)2.3.2 美国排放交易体系(CCX2.3.3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2.3.4 澳大利亚排放贸易体系2.4 欧盟碳交易市场2.4.1 欧盟碳交易规模2.4.2 欧盟碳交易价格分析2.4.3 欧盟碳交易实施阶段2.4.4 欧盟碳交易市场机制2.4.5 欧盟碳交易体系改革2.4.6 欧盟碳交易经验借鉴2.5 美国碳交易市场2.5.1 美国碳交易市场结构2.5.2 美国芝加哥碳交易市场2.5.3 加利福尼亚碳交易市场2.5.4 美国碳交易发展策略2.5.5 美国碳交易前景展望2.6 其他典型碳交易市场介绍2.6.1 澳大利亚碳交易市场2.6.2 加拿大碳交易市场2.6.3 日本碳交易市场2.6.4 韩国碳交易市场 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环境分析3.1 政策环境3.1.1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3.1.2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出台3.1.3 污染物排放新标准3.1.4 碳交易市场列入深改组任务3.1.5 2016年新环保法解读3.2 经济环境3.2.1 国民经济增长态势3.2.2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3.2.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3.2.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2.5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3.2.6 碳交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3.3 社会环境3.3.1 各国碳排放情况3.3.2 中国碳排放总量较高3.3.3 我国污染物排放状况3.3.4 高耗能行业发展受限3.3.5 节能减排成效初显3.3.6 生态文明建设提速3.4 技术环境3.4.1 低碳技术转让途径3.4.2 中欧碳交易合作项目启动3.4.3 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3.4.4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 4  2013-2016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4.1 中国碳交易市场SWOT分析4.1.1 发展优势(Strength4.1.2 发展劣势(Weakness4.1.3 发展机遇(Opportunity4.1.4 发展威胁(Threaten4.2 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分析4.2.1 自愿减排交易规模4.2.2 全国碳排放交易规模4.2.3 区域市场碳交易规模4.2.4 碳交易市场履约规模4.2.5 碳交易市场企业规模4.2.6 碳排放交易机构规模4.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4.3.1 碳交易进入实际操作阶段4.3.2 多地碳交易市场量价齐升4.3.3 碳交易价格发现功能显现4.3.4 金融机构对碳市场反映平淡4.3.5 个人投资者参与热情较高4.3.6 碳市场供求需要调控干预4.4 中国碳交易试点分析4.4.1 选择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标准4.4.2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部署情况4.4.3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进展4.4.4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比较分析4.4.5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面临的问题4.5 影响中国碳交易市场流动性的因素4.5.1 市场开放程度4.5.2 市场规模4.5.3 供需关系4.6 碳交易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4.6.1 国务院层面4.6.2 国家部委层面4.6.3 地方政府层面4.6.4 交易所层面4.6.5 中介组织层面4.6.6 专家学者层面 5  2013-2016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5.1 碳交易机制发展综述5.1.1 《京都议定书》交易机制5.1.2 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5.1.3 欧盟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5.2 清洁发展机制(CDM)分析5.2.1 清洁发展机制概念5.2.2 CDM项目经济机制5.2.3 CDM项目开发模式和程序5.2.4 我国CDM项目发展规模5.2.5 CDM项目的交易成本5.2.6 CDM项目相关机构及主要职责5.3 中国碳排放试点项目配额机制比较5.3.1 不同分配方案简况5.3.2 历史法是主要方法5.3.3 基准法使用有限5.3.4 拍卖法有望兴起5.4 中国碳排放配额机制完善思路5.4.1 首选免费分配减轻成本负担5.4.2 分配规则亟需详细、透明5.4.3 不同的方法会增加管理成本5.5 碳交易结算机制分析5.5.1 碳交易结算方式5.5.2 碳交易结算的参与机构5.5.3 碳交易人民币结算分析5.6 碳交易核查机制分析5.6.1 碳交易核查的标准及流程5.6.2 碳交易核查的监管机制5.6.3 碳交易第三方认证核查5.6.4 碳核查报告编制原则及方法 6  2013-2016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定价机制分析6.1 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6.1.1 政策变动6.1.2 交易制度6.1.3 能源价格6.1.4 科技因素6.1.5 供求因素6.2 中国碳交易定价典型模式分析6.2.1 深圳模式6.2.2 北京模式6.2.3 上海模式6.2.4 重庆模式6.3 制约中国碳定价机制发展的瓶颈因素6.3.1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仍未形成6.3.2 缺少碳排放测量系统6.3.3 缺乏完善的碳税制度6.3.4 不合理碳排放权分配方式6.4 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的制度基础6.4.1 碳排放量的监测和核证制度6.4.2 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和审计制度6.4.3 相关法律制度6.4.4 交易所制度6.5 构建与多层次一体化碳交易定价机制6.5.1 碳交易一级市场中初始拍卖的定价机制6.5.2 碳交易二级市场的供求定价机制6.5.3 碳金融市场的衍生品定价机制 7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深圳7.1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分析7.1.1 交易规模7.1.2 企业规模7.1.3 会员规模7.1.4 市场特征7.1.5 履约情况7.1.6 发展成效7.2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分析7.2.1 体系概况7.2.2 覆盖范围7.2.3 配额结构7.2.4 独特设计7.2.5 运行机制7.2.6 核查机制7.3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介绍7.3.1 机构概况7.3.2 组织结构7.3.3 股权结构7.3.4 发展规划7.4 深圳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7.4.1 建立相对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7.4.2 完成企业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7.4.3 创立制造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7.4.4 注重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7.4.5 注重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7.5 深圳碳交易市场监管政策解读7.5.1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7.5.2 《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7.5.3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现货交易规则(暂行)》7.5.4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7.6 深圳碳交易市场投资潜力分析7.6.1 市场空间分析7.6.2 社会效益分析7.6.3 非现货碳交易机遇7.6.4 率先引进境外投资者7.6.5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 8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上海8.1 上海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8.1.1 建设进程8.1.2 交易规模8.1.3 履约情况8.1.4 碳基金启动8.1.5 第三方机构管理8.1.6 前景展望8.2 上海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分析8.2.1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8.2.2 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8.2.3 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报告及核查体系8.2.4 配额分配上采用历史法与基准线法相结合8.2.5 广泛使用温室减排量(CCER)用于配额抵消8.2.6 以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参与碳交易8.3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介绍8.3.1 机构概况8.3.2 交易规则8.3.3 会员管理8.3.4 信息管理8.3.5 结算细则8.3.6 风险控制8.3.7 违规违约处理8.4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机制分析8.4.1 配额管理8.4.2 碳排放核查与配额清缴8.4.3 配额交易8.4.4 监督与保障8.4.5 法律责任8.5 2013-2016年上海市碳排放交配额分配方案8.5.1 配额总量控制要求8.5.2 配额分配方法8.5.3 配额发放8.5.4 配额使用 9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北京9.1 北京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9.1.1 市场机制9.1.2 交易规模9.1.3 交易模式9.1.4 履约情况9.1.5 个人交易9.1.6 跨区域交易9.2 北京环境交易所介绍9.2.1 机构概况9.2.2 组织结构9.2.3 交易流程9.2.4 交易规则9.2.5 配套细则9.3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9.3.1 碳排放管控和配额管理9.3.2 碳排放权交易9.3.3 监督管理与激励措施9.3.4 法律责任9.4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9.4.1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9.4.2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管理办法(试行)》9.4.3 《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9.4.4 《关于规范碳排放权交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9.4.5 《北京市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试行)》 10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广东10.1 广东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10.1.1 配额规模10.1.2 交易规模10.1.3 履约情况10.1.4 覆盖范围10.1.5 改革探索10.1.6 个人投资10.2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介绍10.2.1 机构概况10.2.2 组织结构10.2.3 交易规则10.2.4 会员管理10.2.5 收费标准10.3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10.3.1 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10.3.2 配额发放管理10.3.3 配额交易管理10.3.4 监督管理10.3.5 法律责任10.4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10.4.1 《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试行)》10.4.2 《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试行)》10.4.3 《广东省2015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10.4.4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实施细则(试行)》10.5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0.5.1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10.5.2 总体安排10.5.3 主要任务10.5.4 保障措施10.5.5 进度安排 11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天津11.1 天津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11.1.1 交易规模11.1.2 履约情况11.1.3 试点范围11.1.4 市场机制11.1.5 前景展望11.2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介绍11.2.1 机构概况11.2.2 会员管理11.2.3 交易规则11.2.4 交易结算11.2.5 风险控制11.3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11.3.1 配额管理11.3.2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11.3.3 碳排放权交易11.3.4 监管与激励11.3.5 法律责任11.4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1.4.1 总体要求11.4.2 重点任务11.4.3 保障措施 12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湖北12.1 湖北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12.1.1 发展优势12.1.2 配额分配12.1.3 交易规模12.1.4 投资主体12.1.5 二级市场12.1.6 发展碳金融12.2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介绍12.2.1 机构概况12.2.2 交易规则12.2.3 交易方式12.2.4 交易品种12.2.5 收费标准12.2.6 配额托管业务12.3 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12.3.1 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12.3.2 碳排放权交易12.3.3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12.3.4 激励和约束机制12.3.5 法律责任12.4 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2.4.1 总体思路12.4.2 主要任务12.4.3 重点工作12.4.4 保障措施12.4.5 进度安排 13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重庆13.1 重庆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13.1.1 交易规模13.1.2 覆盖范围13.1.3 市场机制13.1.4 市场特点13.1.5 前景展望13.2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介绍13.2.1 机构概况13.2.2 交易细则13.2.3 结算管理13.2.4 信息管理13.2.5 风险管理13.2.6 违规违约处理13.3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13.3.1 碳排放配额管理13.3.2 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13.3.3 碳排放权交易13.3.4 监督管理13.4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13.4.1 《重庆市碳排放配额管理细则(试行)》13.4.2 《重庆市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试行)》13.4.3 《重庆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细则(试行)》 14  中国碳交易市场主体分析——排放企业14.1 电力企业14.1.1 电力行业能源消耗状况14.1.2 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14.1.3 电力行业减排标准提高14.1.4 碳市场建立对电力行业的影响14.1.5 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机遇及挑战14.1.6 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对策建议14.1.7 电网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主要途径14.1.8 中国电力行业碳交易前景预测14.2 石化企业14.2.1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规模14.2.2 石化行业能耗居高不下14.2.3 石化行业深化结构调整14.2.4 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14.2.5 石化行业碳减排走向市场化14.2.6 石化企业碳交易市场展望14.3 钢铁企业14.3.1 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现状14.3.2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成效14.3.3 钢铁企业减排形势严峻14.3.4 碳交易对钢铁行业的影响14.3.5 钢铁企业纳入碳交易体系14.3.6 鼓励钢铁企业参与碳交易14.4 有色金属企业14.4.1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模14.4.2 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成效14.4.3 有色金属CDM项目案例分析14.4.4 有色金属碳减排面临的挑战14.5 水泥企业14.5.1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规模14.5.2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14.5.3 碳交易可缓解水泥产能过剩14.5.4 水泥企业碳排放交易实践14.5.5 水泥企业碳排放配额评估14.5.6 水泥碳交易市场发展策略14.6 建筑企业14.6.1 建筑行业碳排放持续增长14.6.2 碳交易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14.6.3 建筑企业碳排放交易实践14.6.4 建筑企业碳交易体系框架14.6.5 建筑企业参与碳交易效益分析14.7 造纸企业14.7.1 节能减排促进造纸业转型升级14.7.2 碳交易对造纸企业的积极影响14.7.3 碳交易对造纸企业的消极影响14.7.4 造纸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措施建议 15  中国碳交易市场主体分析——碳基金15.1 国际碳基金运行模式分析15.1.1 发展概述15.1.2 运行机制15.1.3 典型模式15.1.4 经验借鉴15.2 中国碳基金市场发展现状15.2.1 发展特点15.2.2 资金来源15.2.3 筹资规模15.2.4 运营期限15.2.5 目标差异15.3 国家级碳基金——清洁发展机制基金(CDMF15.3.1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性质及用途15.3.2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制度建设15.3.3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资金来源15.3.4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使用方式15.3.5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发展方向15.4 民间碳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15.4.1 中国绿色碳基金发展概况15.4.2 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模式15.4.3 中国绿色碳基金运作模式15.4.4 中国绿色碳基金使用方式15.4.5 中国绿色碳基金收益分析15.5 中国碳基金市场发展策略分析15.5.1 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15.5.2 建立地方与国家合作的碳基金体系15.5.3 加强对外合作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15.5.4 循序渐进探索碳金融业务 16  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及投融资模式16.1 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预警16.1.1 政策风险16.1.2 经济风险16.1.3 项目风险16.1.4 现货市场风险16.1.5 配套服务风险16.1.6 违约风险16.2 碳交易市场融资模式16.2.1 配额碳交易16.2.2 碳基金16.2.3 碳金融16.2.4 碳汇16.2.5 碳税16.3 碳交易市场投资模式16.3.1 直接投资现货市场16.3.2 投资碳基金16.3.3 自行设立碳基金16.3.4 经营CDM项目咨询顾问公司16.3.5 直接开发CDM项目16.3.6 主导或者参与发起新的碳交易所16.4 碳交易市场衍生品投资模式16.4.1 碳期货交易16.4.2 碳远期交易16.4.3 碳期权交易16.4.4 碳互换交易 17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战略研究17.1 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17.1.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碳交易制度体系17.1.2 建立统一的市场化碳交易市场17.1.3 CDM与国内碳交易机制相协调17.1.4 碳排放权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17.1.5 完善碳排放量测定与核算体系17.1.6 健全相应金融配套服务措施17.2 推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路径分析17.2.1 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17.2.2 建立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17.2.3 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17.2.4 科学合理分配碳排放额17.3 发展我国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对策措施17.3.1 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碳交易17.3.2 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17.3.3 鼓励探索创新碳交易相关产品17.3.4 加强自愿碳交易相关配套建设17.4 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与产品开发建议17.4.1 完善碳效率量化标准17.4.2 出台碳排放信息披露规则17.4.3 推出适合国情的碳效率指数17.4.4 开发碳交易相关产品17.5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投资策略17.5.1 交易所投资策略17.5.2 商业银行投资策略17.5.3 保险公司投资策略17.5.4 证券公司投资策略17.6 个人参与碳减排交易的投资潜力及建议17.6.1 投资机会17.6.2 投资建议 18  2019-2024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预测(ZY ZM18.1 中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发展趋势18.1.1 从自愿到强制18.1.2 从特定行业到整体经济18.1.3 从区域试点到全国市场18.1.4 从一级现货市场到二级金融市场18.1.5 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18.2 全国性碳交易体系建设展望18.2.1 碳交易体系基本目标18.2.2 第一阶段目标18.2.3 第二阶段目标18.2.4 第三阶段目标18.2.5 第四阶段目标18.3 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预测18.3.1 未来形势展望18.3.2 市场规模预测18.3.3 交易方式预测 附录:附录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附录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修订)附录三: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附录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1 国际碳交易市场总体架构图表2 配额碳交易市场图表3 自愿碳交易市场图表4 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图表5 2009-2016年我国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表6 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图表7 201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图表8 201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图表9 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图表10 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情况图表11 2009-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图表12 2016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图表13 2016年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图表14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速图表15 2016年分经济类型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速图表16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图表17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指标图表18 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及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图表19 2014-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图表20 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图表21 2016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图表22 2016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数据图表23 2016年全国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图表24 2016年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图表25 201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情况图表26 《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批至第四批)图表27 2014年国内外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图表28 我国碳交易管理体制构架图图表29 CDM的潜在理论机制图表30 中国政府CDM报审流程

 

 

精选报告

在线订购
×

报告信息 价格

2024-203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报告编号:762988查看

收货信息

温馨提示

1、您也可以下载《2024-203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按订购单里的说明将您的订购信息填写好发送给我们;
2、如有变更,请与我们客服取得联系,联系电话:400-186-9919,联系邮箱:service@cninfo360.com;
3、报告为客户内部参考使用,不得将报告内容进行公开、出版、转让、出售。
下载订购单
提交订单
QQ客服

QQ客服

全国免费热线

400-186-9919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